人工智能
作者:徐翔   来源:计算机学院   日期:2023年07月27日

一、专业定位     

人工智能专业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秉承“厚基础、强专业、宽领域、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夯实工程教育基础上,注重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模型与算法,胜任人工智能+X领域的应用开发、系统管理与运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国际视野、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契合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及中山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人工智能专业下设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应用方向。

1.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方向

侧重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应用开发技术,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能力,能从事人工智能应用产品的开发与测试、数据处理、系统运维等工作。

毕业生可就职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工业智能化、智能金融、智能医疗与教育等行业,从事业务数据的采集、分析,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与训练,以及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等工作。

2. 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应用方向

       侧重大数据平台构建、维护,以及大数据应用开发技术,根据市场对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大数据平台搭建以及大数据建模、分析与处理能力,能够将大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毕业生可就职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从事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维护,以及大数据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等工作。

二、专业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专业依托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两个省级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018年,在软件工程专业下设立了大数据开发技术方向;2019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设立了人工智能及应用方向;2022年3月,人工智能专业正式获教育部批准建立。该专业的成立旨在顺应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契合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我校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优势,探索人工智能产业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为促进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做出一定的贡献。


1 人工智能专业发展历程

三、师资力量

依托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专业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硕士生导师5人。过半数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及政府机关挂职或相关工程实践、企业服务经历。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涵盖了计算机视觉、工业检测、图像识别、生物信息、行业大数据、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形成了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教学团队、大数据开发技术教学团队,为培养多层次、跨学科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四、教育教学

1. 培养目标

面向全国、广东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点及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勇于创新、适应力强的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领域内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经过4年人工智能专业的在校学习,再经过毕业后5年左右工作岗位上的自身学习与锻炼,能够成为优秀的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或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2 人工智能专业培养目标

3 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

2. 课程体系

围绕人工智能专业特色,依托省级教学和科研平台,建立了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夯实数学和计算科学基础,深化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掌握跨领域复合知识,强化创新实践能力。

4 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

3. 教学实践环境

人工智能专业所在的计算机学院建立了超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专业实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实验和专业实践环境,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的科研与创新基地。实验室按功能划分为三大类:教学型实验室、学生创新型实验室、科研型实验室。其中教学型实验室包括公共课程实验室、人工智能及应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物联网基础实验室、云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共12间,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学生创新型实验室包括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开放实验室、AI智慧教育产业研发联合实验室、大数据与智能计算联合研发创新实验室、ACM实验室等;科研型实验室包括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大数据与智能计算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及物联网实验室。


5 计算机学院实验室

  

教学型实验室

  

   

科研型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室

五、人才培养特色

1. 产教融合、科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有广东省人工智能与行业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物联网应用技术及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市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市大数据系统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长宝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数海量(中山)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2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群,形成了校企合作“5共同”+实践教育“4层次”+学生发展“4方向”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

6 计算机学院产学研平台

人工智能专业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特色,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体系,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依托计算机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和教研平台,执行“重技能训练、强过程实践、拓素质培养”的要求,构建产教、科教融合的凸显“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协同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7 人工智能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2. 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打造跨学科的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平台和跨学科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实践体系,通过“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方式,建立大学生创新项目实施体系。构建面向人工智能的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平台。争取各方社会资源,吸引人工智能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参与新工科建设。借助企业提供的先进的、持续更新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教学软件和仿真案例,强化新工科与工程认证过程中所重点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同时借鉴企业行业需求反馈,进一步支撑专业和学科建设。

构建了以“乐博追梦人”系列计划作为立德树人新载体的科教融合平台,吸引和凝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核心,打造集思想引领、协同育人、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综合基地。自2019年启动“乐博追梦人”计划以来,共遴选100余名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走进科研实验室,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院现有ACM程序设计竞赛小组、数学建模竞赛小组、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竞赛小组等7个科技竞赛小组,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20余项,国家级奖项60余项,省级奖项80余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丰富且出色,荣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40余项,市级奖项10余项。

1 3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

比赛名称

获奖情况

比赛级别

年份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

金奖1项,银奖6项,铜奖12项

国家级

2022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

国家级

2022

7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

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国家级

2022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

金奖2项,银奖13项,铜奖8

国家级

2021

第十二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

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1

国家级

2021

2021年全国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

优秀奖1

省级

2021

"华资杯"广东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暨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

二等奖1项,三等奖2

省级

2021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

银奖1项,铜奖2

省级

2021

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

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

国家级

2020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三等奖2

省级

2020

  

8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

3. 优秀学生作品

通过“乐博追梦人”计划吸引优秀学生进入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研发以及参加“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产生了众多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成果和学生作品。

(1) 智能广告机

该作品开发了面向人体检测、目标跟踪、人脸检测、头部姿态估计,以及人脸多属性表示与分类等相关算法,并部署应用到智能广告机产品中。 

   

(2) 家装智能设计系统

该作品实现了户型图的识别与矢量化、大数据家装设计方案的智能推荐、智能灯光布置等功能,并应用于相关企业的三维家装设计系统中。

 

(3) 高精度视觉量体裁衣系统

该作品实现了在复杂背景和任意着装情况下的特征点精确定位,从而有效解决了量体图像的合规判定以及高精度量体围度估计等问题。

(4) 称重传感器自动检测系统

该项目结合传统机器视觉的工业检测技术与深度神经网络的智能检测技术,研发了一套称重传感器自动检测系统。

   

(5) 遥水星测——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水质监测服务新方案

开项目开发了一套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养殖水体水质智能监测系统,作品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产业赛道银奖。

  

(6) 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系统

该项目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对大棚农作物生长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作品获得2021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

(7) 基于EEMD和离群点检测的市域售电量组合预测模型

该项目针对现有售电预测模型在考虑影响因素时普遍缺乏动态适应性的现状,运用EEMD和离群点检测等技术,构建了一种地域和情景适用性强、预测精度高的市域售电预测模型。

六、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 科学研究

依托省市级工程中心,拥有1个广东省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专任教师主持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8篇,获得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153项,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20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项;培育孵化科技成果11项,科技成果评价表明,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3年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团队主持的部分科研项目

项目来源

项目名称

立项时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高光谱遥感图像的跨层级特征深度稀疏编码研究

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基于超大规模像素对优化的高分辨率自然图像抠图算法研究

2021

广东省科技厅

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监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2022

广东省科技厅

正反例生成对抗模仿学习方法研究

2020

广东省科技厅

基于超大规模启发式优化的高清自然图像抠图关键技术研究

2020

广东省教育厅

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

2021

广东省教育厅

机器人柔性目标操作技能模仿学习方法研究

2022

广东省教育厅

基于住宅平面图的户型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2022

广东省教育厅

基于深度学习的指静脉识别算法及应用研究

2021

广东省教育厅

电梯场景人体异常行为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2021

广东省教育厅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个性化旅游推荐研究

2020

广东省教育厅

面向广义属性成分分析的高光谱图像空谱分类研究

2020

广东省教育厅

基于抠图增强的烟雾检测算法

2020

3 3年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团队培育孵化的部分科技成果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评价结果

泛家居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国际先进

基于ARM+NPU的AI集群服务器及其应用

中山天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国内领先

智感社区安全防护及综合管控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海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内领先

基于机器视觉的弹性零件自动化检测装置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国内领先

滨海湿地入侵植物的遥感监测关键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国内先进

高精密连接器自动组装检测一体化系统

广东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国内先进

基于云平台的一体化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广东卓梅尼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国内先进

家装智能设计系统

珠海荟森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国内先进

面向AI的智能硬件平台及其应用

中山市天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国内先进

基于SIP通讯和边缘计算的人工智能终端系统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创智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国内先进

2. 社会服务

人工智能科研团队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社会服务,在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与中山市及广东地区企业展开项目合作、技术服务,承担校企、校地等横向合作项目30多项。近3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7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60项,申报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 4 篇。

4 3年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团队服务企业的部分项目

项目名称

服务企业

起止时间

经费

(万元)

AI智慧教育产业研发联合实验室

广东创智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2019.12-2022.12

340

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算法项目

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

2019.10-2020.10

90

称重传感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佳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0.01-2022.12

120

实时人体检测跟踪及属性分析系统

中山市艾里斯传媒有限公司

2019.04-2021.04

200

大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新型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广东职到科技有限公司

2019.03-2021.12

100

指静脉识别算法研究与应用开发

中山市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

2019.10-2022.10

60

融合多源大数据的电商客户价值挖掘与计算平台

中山市月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19.01-2019.12

60

基于机器视觉的传感器制程检测

中山佳维电子有限公司

2018.11-2021.08

25

基于AI集群服务器的关键应用技术研究开发

中山市天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9.12-2020.12

45

七、就业升学

1. 就业前景

2019年人社部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中指出,根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供求比例为1:10,供求比严重失衡,如不加强人才培养,至2025年人才缺口将突破1000万。从具体的技术方向看,基础技术人才缺口较大,人工智能芯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表明该技术方向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特别是计算机视觉方向,人才供需比仅为0.09。

我国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人工智能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能制造、智慧商业、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迫切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添薪续力,来推进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升学主要去向

通过人工智能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有较好的算法建模、快速学习与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能适应复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新模型设计、功能研发及维护等工作,具备较好的读研升学基础能力。毕业生的主要毕业去向有:1)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信息产业类企事业单位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行业从事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管理,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工作;3)自主创业。


八、本专业往年录取情况

2022年人工智能专业报考志愿填报情况表

年份
全国计划数
实录数
全国第一志愿填报数
全国第一志愿填报率
2022 160 170 104 65%

2022年人工智能专业广东省生源录取情况表

广东省计划数
实录数
投档最高分
投档最低分
111 111 496 486

初审(一审):李彪   复审(二审):陈洁   终审(三审):邹昆